行千里路,听百家言,感悟两山转化的中国智慧。2023年7月2日,凤凰彩票 师生开启了为期七天的《两山转化的中国智慧及研讨》课程,师生考察了沪浙两地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在野外实习中探上海两山共生之法,览杭城生态人文之胜,溯两山理念发源之地,品世界遗产生态智慧之道,寻乡土中国振兴之路。修读本次课程的同学以凤凰彩票 大二本科生为主,带队老师为陈雪初、邓泓、宋坤、刘敏、黄莹莹,课程助教有骆彤、张楠、王小玲、张淑怡、朱泓恺、傅敏、张震等研究生。
1.行前预热
学术研讨会
7月2日上午,同学们参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要素配置与生态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聆听朱永官院士、郧文聚等专家的报告,学习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原理,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实习动员会
同日下午,邓泓老师主持召开实习动员会,介绍了野外实习总体安排和注意事项,参加本次课程的同学、同期参加通识课《城乡生态保护的中国智慧与实践》的同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来沪交流同学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特意赶来的学院党委书记刘婕老师勉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在锻炼中成长”。会议后半程,邓泓老师和刘敏老师分别为同学们讲授了《生态文明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和《两山理论与中国担当》两次课程,让同学们对“两山理念”的提出背景和本次实习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授课结束之前,邓泓老师和刘敏老师再次强调了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并贴心地分发了备用物资,帮助同学们充分做好外出准备。
2.初探上海“两山”共生之法
3日上午,师生们乘车前往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张勇老师和徐倩华同学先讲解了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故事;顶着烈日,师生们沿苏州河一路步行到达“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在梦清馆中同学们参观了“印象苏州河”、“污染沉重的代价”及“未来苏州河”三大展区,了解了苏州河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并深刻体会到“污染容易治理难”的道理。
告别南翔水厂,师生们完成了第一天的实践任务,出发前往杭州,为第二天的考察做准备。
南翔水厂合影
3.二览杭城生态人文之胜
4日上午,师生们迎着朝阳,从酒店步行至杭州西溪湿地。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下,师生一行人漫步在幽静的公园小道,沉浸式感受古人传统的劳动智慧及今人生态保护的智慧。坐上电动游船,水面波光粼粼,两侧各式花草树林,时不时瞥见两三个前人遗留下的水闸,历史的纵深感与自然的舒适感相容,让人沉醉其中。在此优美环境下,同学们不忘考察目的,对水道两侧的生态护堤松木桩进行了探讨,也对水环境治理和传统桑基鱼塘蕴含的生态学进行了思考。
在保护的基础上,西溪湿地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但如何在有限的生态承载力下,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西溪湿地会议厅,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张巍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西溪湿地建设的生动一课。在课后,同学们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同时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开展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下午,师生们乘车到达玉皇山引水预处理场,考察西湖引配水与降氮工程。紧跟水厂管理负责人潘老师的脚步,同学们实地学习了水处理工艺混合、絮凝、沉淀的三个环节,直观地感受到浑浊的原水逐渐变为清澈的过程。再进入到降氮工程构筑物内部,进一步了解轻质载体单极反硝化滤池降氮工艺的原理,深入理解引水降氮工程在西湖水质全面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离开玉皇山,抵达下一站——龙泓涧。师生们首先参观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宋坤老师先介绍了茶树的植物学、生态学原理,之后在讲解员的生动解说下,有关茶叶的一个个故事徐徐展开,让人感叹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底蕴。
然而茶产业背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茶博门口的茶园现场,陈雪初老师介绍了茶叶种植面源污染及周边餐饮废水的排放,曾一度导致龙泓涧生态环境恶化。龙泓涧水生态修复工程解决了面源污染问题,其最大特点便是“因势利导”,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对自然水体进行净化和改善,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而非大规模工程施工让古老的茶园重焕生机。
课程感言
2021级环境科学 陈婧
通过此次实践课程,我有三点最重要的收获。一是打开了生态学视野,环境保护、治理和防范是可以是一种近自然的方式,以生态工程来开展。这有别于以前我们所学习的单纯讲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二是在安吉的时候听赵明富老师的分享,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新的认识。第一次知道生态环境通过GEP的计算及两山银行可以达成变现,实现生态经济化。三是对乡村振兴有了一些启发。我来自贵州的一个小城市,我们家乡产业发展也是靠开采煤矿为主,但我家乡却并未像安吉余村一样主动意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并及时止损,而是待煤矿资源枯竭后不得不停止相关产业。我以前想着要怎么走出这个小地方,但现在我会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反哺我的家乡。
文:刘怡 图:骆彤、曾一笑